犇驰财经

基民的新年惊喜:A500ETF慷慨分红,到账了!

东方财富网 2025-01-22 4672浏览量

来源:翠鸟资本

文|翠鸟资本文|翠鸟资本

开门红!

这三个字对于A股基民来说,不再遥远,而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

账户里多了一笔基金分红款……

这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宣传,而是真金白银打到了账户,成为诸多A500ETF持有者在农历新年前的“花红”。

数月前火爆发行的A500ETF,一度引来很多基民的热捧,数月之后公募管理人兑现了承诺。

新年分红“如期而至”

按照权益登记日统计,截至2025年1月15日,开年以来累计有近350只公募基金进行分红,合计分红总额逾132亿元,同比增长超280%。

其中,中证A500ETF的分红成为这一波新年分红的最大亮点。

实际上,中证A500指数成为2024年四季度各路资金流入的核心标的,告别了A股过往资金仅流入明星权重股的历史。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场已上市A500ETF总规模接近2600亿元人民币。

换言之,数千亿资金盘踞于A股市场,另有大量量化私募也发行了A500指数基金,一时间公募私募均参与到这股投资热潮中。

以嘉实基金发行的A500指数ETF(159351)为例,去年11月20日其资产规模就突破了百亿元大关,这距离成立日仅有两个月时间,随后便成为了中国指数基金的“急先锋”。到了今年1月13日,嘉实基金公告这只ETF的分红公告。

其中披露:A500指数ETF(159351)将对每10份基金份额派0.01元,收益分配基准日为2024年12月31日,现金红利发放日为2025年1月20日。

A500ETF分红“慷慨”

A500ETF的分红频率十分慷慨,以季度分红和月度分红为主,可谓在整个基金市场分红“最为积极”。

以嘉实A500ETF的合同为例,里面明确规定了分红的原则:“满足以下条件,本基金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收益分配……当超额收益率大于0时,本基金将进行收益分配,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超额收益率的60%,基金管理人将在次季度起的15个工作日内拟定收益分配方案。”

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只要有超额收益,A500指数ETF(159351)每个季度都给投资者“预留”分红机会,而且还有着固定的分红比例。

无论是时间节点、比例数字,这只ETF均和投资者“直截了当”地披露。

基金分红益处多多

基金分红是基金管理人将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基金持有人的行为。基金分红有许多明显的好处,但其中还是有一些细节和益处常常被投资者忽略。

其一,分红为基金持有人提供现金流,增加资金的流动性。这对于需要定期收入的投资者尤为重要,尤其是退休人员或者长期需要资金支持的人群。通过基金分红,投资者可以在不赎回基金份额的情况下获得现金。

进一步来讲,由于基金分红提供现金流,投资者可以避免通过赎回基金份额来获取资金,保持了资产的长期增值潜力。

其二,享受复利投资机会。当投资者选择将基金分红再投资时,他们可以通过购买更多的基金份额,进一步加速资产的增长。这种复利效应在长期投资中尤其显著,是财富“滚雪球式”积累的重要方式。

实际上,即便是相对较小的分红,如果长期再投资,也能够对财富增值产生复利效应,这对于时间较长的投资者尤其重要。

其三,基金分红通常是基金公司健康运营和投资策略成功的体现。当基金能够持续进行分红时,通常意味着基金公司管理良好、投资业绩稳定。投资者通过关注基金的分红历史,可以了解基金公司的运营状况和业绩表现。

其四,很多投资者未能意识到分红对于投资者心理层面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波动较大的市场环境下。分红作为一种稳定的回报,可以减轻投资者的焦虑,帮助他们坚持长期投资。

全球资金看好A股

2025年开年以来,华尔街“资金大鳄”不约而同发表了看多中国权益资产的观点,这深刻反映了相关投行旗下机构客户群体的预判。

比如瑞银证券最新表示:看好A股企业盈利增长反弹,成交量及资金面有望明显改善,A股市场或将成为居民财富的“蓄水池”。

这家金融巨头进一步解释称:A股市场相较于新兴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折价,而且中国在2025年信贷投放有可能在去年低基数的情况下出现明显反弹,对股票市场形成助力作用。

再如高盛集团则认为,经济情势改善有望推动企业盈利回升,且因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维持对A股的“高配”立场。

高盛进一步指出,大众市场消费股、部分出口企业以及几个题材(人工智能、新基建、“小巨人”、国内公司治理领军者)可能会随着中国经济再平衡而表现出色。

摩根大通则直接预测了上涨的“时间起点”:中国股市预计将在今年1月底前后迎来逆转。

这种市场预期下,中证A500ETF不仅满足投资者对收益和分红的期待,而且作为中国权益资产的核心“蓄水池”,将在未来一年继续成为市场亮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标签:
文章来源声明:东方财富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