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网连我家娃的学费都操心,工作起来更有干劲!”
“以前羡慕互联网大厂的福利,现在我们‘钢企温暖’才是硬核!”
“从生育补助到育儿补贴,公司都想到了,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
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议题,“少生”和“不生”思潮在年轻人当中蔓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02左右。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三孩”政策松绑,从延长产假到发放育儿补贴,各级政府虽频频出招,但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仍难被激活。

作为钢铁行业的先行者和践行者,中钢网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大局同频共振,即大爱基金、孝慈津贴、人才补助以及“生二胎奖3万、三胎奖10万”生育补助之外,近日又率先在行业内发布了“筑梦孩童”成长补贴政策,对所有在职员工的子女,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每月都给与了相应的补贴金额,从“养孩子”到“育未来”,用实实在在的关怀为员工解决后顾之忧,彰显了中钢网作为钢铁产业互联网平台的责任担当和价值导向。
政策背后的时代关切
近年来,关于中国人口出生率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尤其是2024年,这个问题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相关统计,2024年全国新生儿数量跌破900万,创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纪录。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生育不仅承载着一个个小家的希望,更是祖国未来活力和希望的种子。中钢网深知“人口出生率”其意义深远,多措并举为生育助力解忧和友好型社会建设。
此次推出的成长补贴政策,通过经济支持与亲子活动结合的形式,对员工子女从幼儿园、小学、初中每月补贴150元,高中和大学每月补贴200元,特别是对单亲家庭、残障儿童再额外提供500元/年学习礼包及企业关怀。这一政策将连续补贴至孩子18岁,真正实现“公司助力托底,员工轻装育儿”!



同时为了更好保障员工权益,关爱职场孕期、哺乳期的女性员工,并解决员工家庭上班期间“带娃难”等现实问题,增强员工归属感、幸福感,中钢网相继建成了母婴室、儿童游乐场、活动中心、职工书屋等活动场所,从文化共情、员工关爱、权益保护、成长赋能等多个维度发力,致力于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而在福利待遇方面,中钢网打造了完善而贴心的福利制度。从法定的六险一金,到丰厚的节假日福利、温馨的生日福利等,一应俱全,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深切感受到企业的尊重与关爱。
日常关怀、办公环境与团队建设同样出色。员工生日的惊喜礼物、传统节日的特色礼品,传递着家的温暖。定期组织的聚餐、户外拓展等团队活动,缓解工作压力,提升团队凝聚力与创造力。宽敞明亮的办公区、人性化的休息空间,以及随处可见的绿植装饰,营造出舒适高效的工作场景。此外,倡导“平等沟通、互相尊重”的协作文化,管理层与员工无障碍交流,让创新想法得以快速落地。
从“发工资”到“管教育”,从“拼薪资”到“比福利”,中钢网的育儿补贴政策革新不仅重新定义了员工关怀的边界,更揭示了现代企业管理的新逻辑——员工的幸福感,就是企业最强劲的续航力。
管生管养的企业责任
近年来,中钢网持续升级员工关怀体系,从大爱基金、孝慈津贴,到人才补助、健康体检、弹性工作制,再到育儿补助和成长补贴,形成了衣食住行、管生管养”的全场景福利覆盖。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更让中钢网成为钢铁电商行业的人才“强磁场”。

自“筑梦孩童”成长补贴政策发布以来,员工们难掩内心的激动与感激,纷纷表达了心声。作为入职中钢网“十年风雨同舟”老员工,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中钢网资讯研究院分析师路林颖表示,公司太人性化了,作为育有两名学龄子女的职业母亲,既需完成专业分析研究工作,还需妥善兼顾家庭事务,经济压力比较大。“公司了解到我们广大员工困扰和心声后,从生育补助到成长补贴,给我们从精神到经济全方位的支持和守护,让我们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这份关怀已化作前行的力量,我将更加努力的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路林颖说。

来自数智(技术)中心产品管理部的耿晓倩说,作为职场父母每日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奔波,在项目进度与孩子成绩间揪心。入职中钢网4年来,从弹性办公的人性化制度,到节日慰问的贴心关怀,再到如今实实在在的育儿助力补贴,中钢网每个细节都在诠释着“以人为本”的承诺,处处体现姚红超董事长的“大爱”。公司发布的育儿补贴政策,这份意外的温暖让我真切体会到,职场不仅是拼搏的战场,更是充满人情味的港湾。很荣幸能在这样有温度的平台成长,中钢网给予的不仅是发展机会,更是被尊重、被珍视的归属感。
当“不愿生、不敢生”成为一代人的集体心结,中钢网以企业社会责任回应时代痛点,用“真金白银”和“制度关怀”为员工家庭托底,探索“企业助力生育友好”的创新实践。此次中钢网“筑梦孩童”成长补贴政策,不仅是一场面对的员工的福利补贴,同时也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国家人口战略的深度实践。

中钢网的尝试或许能为全社会提供启示:唯有让政策红利穿透职场与家庭的高墙,让生育成本从“个人扛”转向“共同担”,才能重塑人们对生育的乐观预期,让“生命的重量”与国家、企业的未来同频共振。未来,中钢网将继续汇聚更多社会向善力量,创新公益模式,为“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转自:中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