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问大家两个问题。
问题一:扔硬币,如果之前扔的连续8次都是正面朝上,此时请你下注押下一次,你押正面还是反面?

问题二:去买彩票的时候,你认为彩票上的号码是“88888”的中奖概率更大呢,还是“54639”的中奖概率更大?

对于问题一:你可能会押反面。面对这种情况,即使赌场高手也会犯。其实,下一次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仍然相等。
对于问题二:直觉告诉我们,“88888”的概率更小,因为它听起来太巧合了。但是,从统计学上来讲,这两个数字中奖的概率其实是一样大的。
相信买过彩票的朋友,总会认为上期开中的数不可能再发生,总会认为自己所在地从来没开出过大奖总该出一次大奖,其实从概率统计上讲“机率”也是一个样的,每次开奖都是一个独立事件。
那么,上述问题和代表性偏差有什么关系?什么是代表性偏差?
代表性偏差,是指人们总是倾向于根据代表性特征冲动地做出判断。归根结底,代表性偏差源于人们以为小样本的代表性特征就可以用来做推断。
比如盲人摸象,我们的眼睛盯着细处,被过度详细的细节所迷惑,导致细节信息的权重被放大,结果就把大局给忽略了。

这种小样本的代表性偏差同样容易出现在金融市场里。
在2017年末和2018年初,很多投资者看到爆款基金东方红的过往业绩很好,很多身边朋友买的早的收益也很不错,于是毫不犹豫的买入东方红系列基金,我身边银行系统的朋友也加入的抢购的行列。
结果,持有一两年时间,仍然亏损。这就是投资者对众人追逐的爆款基金期望过高。
生活中,买基金更加普遍的代表性偏差例子是:
很多理财APP,比如微信理财、支付宝理财等,在大家选择基金时,主要展示的是近七日年化收益,短时收益的代表性特别被凸显出来了。如果将时间拉长一点,买入近七日年化收益高的基金可能并不是最优选择。
股票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会被一些代表性特征吸引,从而立即做出判断,最明显的就是线性外推。

比如,很多人看到一家公司连续3年利润高增长,然后立即对它的股票做出买入操作。“连续3年利润高增长”是一家好公司的代表性特征,但并不意味着这家公司就是一家好公司,其中还有很多信息被忽略了。
可能公司股权激励的股票即将解禁;
或者高管近期需要减持股票,业绩可能是有意调整出来的;
或者刺激公司增长的因素消失,比如家电下乡的政策取消,新能源车补贴减少,主要产品没有进入基本医保目录、专利即将到期等。
“连续3年利润高增长”并不能直接推导出良好业绩一定能持续。

再比如在估值方面,投资者会认为高估的会继续高估下去,低估的也会继续低估下去,并依此做出卖出低估优质筹码的决定,去追买高估的筹码。一旦市场先生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投资者不仅不能从中获利,还会产生亏损。
大多数投资者在股市大幅下跌时离开市场,因为他们认为下跌的趋势还将延续下去。这时,如果好企业价格低估,是慢慢布局的好机会。
大多数投资者在股市疯狂时留在市场,因为他们认为上涨的趋势还将延续下去。这时,我们不妨把筹码交给他们保管,空身离开也是大智慧。
当然,代表性偏差的出现,更多的是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收集的信息有限,只能接受到代表性的人或代表性的事这样的信息,却又不得不去决策。于是,认识吝啬鬼就帮助我们进行了直觉思考。
当然,不是说代表性判断一无是处,本来这也是我们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选择。只是在适应现代生活中,特别是在股票投资中,出现了错配。
在生活中,对于一些小决策,没有必要太在乎代表性偏差,因为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进行缜密的理性思考,成本太高。
比如选择买海天酱油,还是千禾酱油,或许是李锦记等其他品牌,选择合适的就可以了,后期觉得有更合适的,调整就是了。

投资非理性,源自我们认识的非理性。
在投资中,你有没有受到过“代表性偏差”的影响?